资讯新闻

资讯新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全球气候变化和蓝碳行动”讲座

撰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傅盈溢   摄影:   编辑:学工部宣传中心 黄境云 摄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叶旭祥   发布时间:2017-06-19  浏览量:261

6月18日上午10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的“全球气候变化和蓝碳行动讲座在经管大楼201展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行政秘书兼辅导员张晶老师,行政秘书陈慧杰老师,专任教师周亮、李莹、陈志杰、王鸿辉、陈铮等出席本次讲座,卢昌义院长亲自主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教授为大家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与科普。

陆健健教授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技界)、国家级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早期负责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与绿色发展》中方首席科学家。其从事湿地生态与生态恢复研究40余年,我国第一部湿地专著《中国湿地》的作者,“生态对冲”理论创建人。

陆教授在引言中讲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氧气浓度不断升高是大趋势,并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碳税两个概念,他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两方面阐明《巴黎气候协定》为何争论20多年才正式颁布的原因。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国家仍需发展,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又分为两种,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技术方面的提高,然而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对经济的追求除此之外,发达国家的技术较为成熟,碳的能量利用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倍,在种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制定一个考虑周全、较为公平公正的协议,一直为各国所争论。

接着,陆教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震、飓风、暴雨与洪水、泥石流、雾霾等种种灾害陆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的美国科幻电影《后天》,引起了现场同学们的共鸣,他从全球洋流图分析认为虽然这是部科幻片,但是该影片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同时,陆教授用中国2008年雪灾、美国2014年寒流两个例子说明碳排放不仅造成气候变暖也会带来严寒,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气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变异。

除了科普相关知识外,对于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蓝碳行动”陆教授提出了碳源、碳汇和碳汇生态工程。陆教授从海洋碳汇模式、海水“溶”碳和酸碱度(pH值)、海洋植物的碳汇效应、碳的矿化——海洋动物的固碳作用四个方面,阐述了海洋碳汇的潜力巨大,他也肯定了环境院现在着手在做的红树林活动是真正的生态工程。对于如何开发海洋碳汇潜力,陆教授提出了多养殖贝壳类水产品,这样在发展渔业的同时,也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他以厦门市为例,提出比起“低碳”,更想构建“零碳”城市。

讲座的最后是现场提问环节,晶老师提出从美国退出来看,是否《巴黎气候协定》存在很大争议。陆教授从发展因素角度解答,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较为认同的。接下来,陈铮老师提出了生物“泵”的定义以及如何评估“蓝碳计划”所能达到的成效。陆教授从自养型、异样型两种生物解释了“泵”的定义,以及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可以去实践“蓝碳计划”,并对此做评估,去很好地实现这个想法。除老师外,现场还有不少同学进行了提问,陆教授都一一为他们解答。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