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i+Y”专业logo设计大赛决赛
撰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梦琳 摄影: 编辑:学工部宣传中心 林佳雯 摄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柯娜婷、林政然 发布时间:2016-04-15 浏览量:810
“i”即我,“Y”即你。旨在联系“你”“我”,通过设计自己专业与其他专业logo的形式展开的“i+Y ”专业logo设计大赛决赛于4月13日中午12点30分在主楼群3号楼小报告厅拉开帷幕。本次大赛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宣传中心承办,其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和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拉近设计与生活的距离,为同学们诉说对专业的情感提供了平台。据悉,本次比赛共吸引了71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学子报名参加,共收到作品125份。经过初赛选拔,共有8名选手进入决赛。
决赛首先由选手逐一上台对其专业logo的设计理念和作品效果进行宣讲,然后由教师评委和来自各院系的50名学生组成的“90后观察团”对选手的作品进行全方位考察。其中,观察团的给分按照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得9分,第三名得8分的方式来进行统计。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由最终总平均得分评出,最佳人气奖则根据观察团投票率的高低及选手的现场表现评出。
各显神通展风采
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选手王荦晏用黑白线条将logo的各个细节赋予了丰富含义。logo采用小篆字体,依托古书中的猛兽“狻猊”表现了艺术的狂野无拘,其富有哲理的内涵让人眼前一亮;来自会计与金融学院的选手林沁用幽默而又风趣的语言对logo进行了讲解,她立足于会计与金融学院,设计了一个院logo和五个专业logo,相近的风格使各个专业的logo融会贯通、互相关联,但却又包含了不同的深意;来自艺术设计系的选手侯凯瑞则着重于logo的设计细节,立求以制作的精细和色觉的超强来体验打动人心;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选手郭宇婕不仅巧妙地将logo的设计融入到生活应用当中,更以“我认为不融于生活的设计,都不是好设计”的发言震撼人心,获得了阵阵掌声。面对评审团中来自机电工程系的同学 “你设计的自动化专业logo具备齿轮元素,更适合我的专业,并且齿轮似乎和自动化专业没什么相关性”的质疑,郭宇婕更是镇定自若,她表示logo的设计应简单明了,并以苹果标识联想手机的实际例子犀利回击,“简单才能让印象深刻,并达到记住该专业的效果”。郭宇婕的这一回答,让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评审洪珍珍同学大赞其“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风范”。
点评犀利藏人情
作为学生大众评审——“90后观察团”的一员,信院宣传中心主席詹燊玮以其风趣的点评爆笑全场。“你有男朋友吗”的体贴式幽默,缓解了选手压力;“尽量反驳质疑来为所设计的作品增加亮点与人气”的提醒,既温馨而又富含人情味。“90后观察团”的存在不仅仅是对选手的再次考察,也为选手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为选手之前的讲解提供了补充的机会。除了贴心的“90后观察团”评审,还有“伯乐”性质的评审,他们在大赛现场直接代表其所属院系对优秀的“千里马”们发出了来设计他们院系和专业的logo的邀请。
真知灼见含期望
对来自建筑系的选手韩飞的设计中“狗”这一形象的采用,传媒中心的王小磊老师表示其指代并不明确,并结合实际教学生活中的例子表示可以选择更具鲜明代表性的元素。王小磊老师的点评建议让韩飞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信院副教授梁维娜老师对郭宇婕简单的设计风格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时,梁维娜老师也表示很期待下一届选手的表现,并希望选手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融入更多的美学来充实自己的作品。信院的林斌老师也希望选手们能将创新精神引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去,并将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继续维系下去。
受益匪浅收获多
选手郭宇婕表示,虽然上场演讲有些紧张,但这也是一次历练。同时,她认为自己从比赛中学习到了许多东西,这让她对于设计有了新的点子。选手林沁表示,她很高兴她能有机会进入决赛,”90后观察团“提出的建议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比赛中见到的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让她受益匪浅。
除了参赛选手的收获颇丰以外,来自会计与金融学院的观众胡赟同学也不禁感慨道:“从前,我一直以为设计是很‘高大上’的,现在才明白设计来源于生活。我和优秀选手的差异大概就在于我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吧。”
本次用灵感才华激烈碰撞的“多元化设计战役”最终以郭宇婕获得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何泽越获得二等奖、来自管理学院的张天伦获得三等奖落幕。这场强强争霸赛点燃了思想与创意的火花,狂野和无拘束的思想理念与创造力则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创新设计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