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I-输液”暑期社会实践队进行实地调查
撰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邱锦华 摄影: 编辑:学工部宣传中心 林佳雯 摄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思琦 发布时间:2016-07-24 浏览量:842
“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医护人员的第二双眼睛。”7月21日至22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I-输液”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厦门海滨公园进行智能输液系统市场需求的实地调查,从五百份的问卷中获得了大量可靠的调查数据,确定手机客户端获取输液信息对于病患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专业人士的评价和建议中了解到产品的不足之处,这有利于产品的升级和改进。
每一次精细的改进,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I-输液” 暑期社会实践队设计的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是用HT66F489单片机控制芯片,用红外发射和接受传感器检测输液瓶液位以及点滴速度,传感器在采集到信号后会在控制器中完成数据处理分析。“I-输液” 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图片等方式向神经内科护士黄华玲对智能输液系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与黄华玲护士交谈中,“I-输液” 暑期社会实践队了解到了智能输液系统与第一医院现在使用的输液泵的工作原理有部分相似之处,通过参考输液泵的说明可对系统进行精细的改进。实践队的队长黄鑫说道:“该系统的功能模块虽然分为五个部分,但实际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展开工作,每一次精细的改进,都能够给患者输液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老年人静脉输液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厦门海滨公园作为人流较为密集的一块区域,团队成员首先确定活动区域,然后热情地上前邀请群众进行横幅签名并填写问卷。“老年人在静脉输液中更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实践队的队员张思琦拿着数份已经完成的问卷说道。“在调查过程中,有将近30%的老年人表示,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遇到过滴液速度不合适或者药液即将滴完却没能被及时处理的情况,对于老年人来说,输液过程中放松警惕会使得后果不堪设想。”
不忘初心,从细节珍爱生命
在翻看已经完成的问卷后,实践队副队长王萍萍给团队增加了一项临时任务——对中老年群众进行静脉输液知识的科普。“今年三月,团队开始设计这款产品,设计这款产品的最终目的是降低发生静脉输液医疗安全隐患的概率。”副队长王萍萍采访中说道。“对中老年群众进行静脉输液知识的科普同样也是为了防止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毕竟生命是如此宝贵,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
实践队队长黄鑫表示:“随着抢救危重病人水平的不断提高,静脉输液不仅在种类、总输液量等方面,而且在输液速度的均匀性和精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输液系统不仅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压力,而且降低了医院病房整体管制的难度。”校团委为实践队伍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各项帮助与便利,通过调动各部门的力量使暑期实践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