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资讯新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I-输液”暑期社会实践队开辟调查新途径

撰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邱锦华   摄影:   编辑:学工部宣传中心 林佳雯 摄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黄泓录   发布时间:2016-07-27  浏览量:694

7月25日至26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I-输液”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泉州市,展开了新一轮的智能输液系统实用性调查。此次调查首先确定了“开元寺-西湖公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调查路线,并把社区家庭纳入调查的主要对象,以此寻求更为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

输液依赖症提高智能输液系统的重要性

输液治疗是保护机体体液状态稳定的一种重要措施,输液过程中的监控和操作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7月25日,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开元寺、西湖公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地,采用问卷与交谈记录混合的形式对过往游客以及当地居民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队员对不同的人群信息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在交流过程中对群众进行了静脉输液知识的普及。

“很多患者或儿童家长有严重的输液依赖症。”实践队副队长洪宇说到,“孩子一发烧,家长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他们认为挂盐水能迅速退烧、康复。这样的想法增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导致出错率上升。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智能输液系统在输液速度的精准控制以及多通路连续输液监控上不能有所误差,否则会出现药液输完或者输液管堵塞的情况,这可能会造成回血或者其他危险的发生。”

智能输液系统网络化为家庭使用带来可能

7月26日,I-输液”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泉州市丰泽区清源街道城口居委会进行了走访调查。实践队在表明来意后,纷纷邀请城口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填写问卷,副队长王萍萍就智能输液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功能对城口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介绍,随后在城口居委会主任孔云志的联系帮助下,实践队部分成员前往段湖村居民廖海燕家中进行智能输液系统实用性调查。

与居委会主任孔云志交流以及填写问卷.png

 廖海燕于2008年底曾做过胃癌姑息切除手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在住院一段时间后便在家中使用弹性输液泵进行输液治疗。在实践队副队长王萍萍对智能输液系统演示后,廖海燕说道:“弹性输液泵并没有那么多的功能,只是将药液注入橡胶囊中,然后橡胶不断地挤压出药液然后通过输液管输入体内,有时会感觉血管局部有些胀痛。”

“对于血管局部胀痛,可能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实践队队员黄妙娟对廖海燕谈话中提到的个别不良的输液反应进行了解释,“一是不同患者对不同输液药物所需要的输液速度不一样;二是针头滑出血管外,药液输入皮下组织,而针头阻塞以及静脉痉挛等原因导致药液停滴,从而引起血管局部胀痛。”随后队员们向廖海燕了解了她的身体状况以及她对智能输液系统功能改进的意见,并邀请她填写了问卷。

队员向居民廖海燕介绍智能输液系统.png

“智能输液系统及时反馈信息需要特别重视。”实践队队员黄泓录表示,“智能输液系统具有体积小、随身携带的特点。如果在家中进行使用的话,缺乏医护人员的提醒可能会造成其他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如果系统能够在手机APP进行输液信息的精确反馈与提醒,则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份安全保障。”

队员在西湖公园合影.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