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建

学生党建

唱响马克思主义

撰稿:国际商务学院 苏钰莹   摄影:   编辑:学工部宣传中心 刘澍源 摄影:   发布时间:2017-11-13  浏览量:226

从险峻的高山走来,从白皑皑的雪山走来,从冰冷的铁索桥走来,中国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走来,这条路坎坷无数,但我们有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你——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你,我们一马当先。俗话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祖国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十年内战,十四年抗日,无数革命家用鲜血染红了国旗,战火连天的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给了我们燎原的星火,使我们的民族在摸爬滚打中重生。


荧屏上中国历史频频再现,如今眼前这个世界强国的过去何尝不是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呢?一切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有份黯然神伤。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中国革命也义无反顾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无数血肉筑起了中国城墙,灰烬转变为一砖一瓦,曾经彷徨、惶恐,如今自由、安逸。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开历史手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先后取得了旧民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顺应历史潮流踏入社会主义大门。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救世主义,历史见证了这段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当今,国人这份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与敬仰的热度渐渐减退,国人在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这一问题上议论纷纷,他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将其放置于当今的时代,他们却表现出牵强的一面,认为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学,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意义,甚至被贴上了教条主义的标签。


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取决于其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并非与时代脱节,它所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战争年代的明灯,奠定物质上的基础。就如马克思主义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带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时代逃出来以后,物质与精神的提升全部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千锤百炼得来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忆往昔,文化大革命时,诵读毛泽东语录,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民不聊生的局面,如今定不能重蹈覆辙,只做表面文章,却忽视其精神实质。


从历史黄页来看,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家,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一个可以依靠的国家,从中国的出生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是民族发展初期的指路灯,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和平的、有安全感的国家。反观当今社会,放眼世界,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多少人民处于枪林弹雨中,硝烟四起的国度带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一份患得患失。仍记得许吉如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那场振奋人心的《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女学生在演讲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给予中国国民的安全感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恰恰是最最幸福的。或许我们永远也不会懂得叙利亚人民在每一次飞机安全着陆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的心情,因为几百年前马克思主义就将我们从难民堆中解救出来,成为今日的中国国民,避免漂泊,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度。在这里我们可以解放生产,改革开放,奔小康,一步步靠近共产主义,在中国梦的道路上追梦、圆梦。


面对质疑的声音,我们本不应回避,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却在嘈杂的人流、车流声中被淡忘,印证了人心的冷漠。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就有恃无恐。我不禁自问,马克思主义到底还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呢?


首先,就个人而言,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荣辱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圣先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全国步入小康社会,物质水平急速发展,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已得到满足。俗话说,人可以没有傲气,但是一定要有傲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傲骨,在马克思主义的带领下,中国精神日益浓烈。蹒跚学步时,父母用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导我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生时代,老师孜孜不倦教导我树立正确价值观;正当大学时,马克思主义亲自教导我艰苦奋斗,铸就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要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而就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量变终会达成质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教育专家的毕生经验,一套完完全全系统的道德标尺。


其次,就社会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共产主义。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字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深深扎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以共产主义为目标,旨在创造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梦就是马克思主义旗下一个通往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社会的指向标和催化剂。自201211月推出中国梦后,全国各地纷纷作出响应,相继推出了行业梦与各地的地方梦,掀起了梦想热潮。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GDP的跳动,同样的梦想也将全民族的心聚在了一起,力量拧成了一股冲天劲,站在无产阶级的利益上,马克思主义将全民族聚在了一起。心系祖国,心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共同造梦的机会。08年北京奥运会,10年上海世博会,17年厦门金砖会晤见证了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趋于文明,我们的国家趋于闻名。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个人还是社会,马克思主义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同时在2014年,中央纪委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学思践悟专栏,指引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学习史,温故而知新。


一、马克思主义之“学”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可止步于学习生涯,应当崇尚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始于孩童时期,从小学的政治到中学的思想道德,再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教育从未忽视它的存在。看!那一个个隽秀的字体,一页页整洁的方格纸,一册册厚重的入党思想汇报。听!那一声声庄严的入党宣誓,一颗颗青春沸腾的心。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靠近党,走进党,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时刻伴随着它的身影。有如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身为中国共产党员,时时刻刻遵守马克思主义,秉持终身学习理念。


二、马克思主义之“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早在古时候,圣人孔子就辨证了思与学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细水长流的学习旨在学而思,学与思结合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不思何来用呢?思马克思之思,悟马克思主义之道。马克思主义并非可望不可即,并非高悬的明月,马克思主义是有人性的思想,贯彻于我们的一生,他是道德的标准,是明辨是非的戒尺。


三、马克思主义之“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是从能动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世界不可变也可变,站在物质基础上,世界不可改变,站在个人的角度,世界是可变的,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思想,如今又有多少人践行呢?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最近,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火热上映,剧情历历在目,开篇就令人瞠目结舌。满墙满床的人民币令人目瞪口呆,剧中赵德汉打着人民的名义的幌子胡作非为,而自个还是贫苦农民出身。实可谓小官大贪啊!试问,身为一名国家干部为何将入党誓词抛掷脑后,又为何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呢?当初的铮铮誓言早已折腰。这部剧反射了现实社会的不良风气,官员贪污受贿现象普遍存在,这也难怪老百姓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有所质疑,国家干部不端正的作风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社会是大家的,一个人的腐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腐败。社会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正视瑕疵,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去拯救这个社会。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给予了我们这份“长风破浪”的机会,现在他同样给予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反腐倡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领导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强有力表现,《人民的名义》用最正义的结局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反腐力度,也为我们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之“悟”

马克思主义培养的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是像剧中反贪总局局长陈海、侯亮平这类清正廉洁的官员,为人民服务,刚正不阿,是像陈岩石老检察长这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义的化身,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些贪官污吏的报警器,一旦越过马克思主义设立的界限,警报自动拉响。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做到学、思、践、悟一体化,把个人放到集体中去,共同缔造和谐社会,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


每个人的定义域都是社会,必须在有限的地方活出精彩的人生。而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却是整个浩瀚的宇宙,不拘泥于当前。它给予我们的是党的理论指导,是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和平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我们的是心灵的洗礼,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自我实践过程中的那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之处在于它循循善诱,教导我们如何开拓自我,如何创造幸福生活,如何向共产主义迈进。物质是有限的,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的是那份挖掘自我潜能的力量,指引我们用有限的定义域,去创造无穷尽的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