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资讯新闻

大学生三下乡:探索多元博物馆魅力 ,探寻中华文化瑰美

撰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陈怡莹 黄馨兰   摄影:   编辑:学工部宣传中心 王俊婕   发布时间:2018-09-02  浏览量:470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民族精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永春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的发源地,水墨丹青,纵于经纬,非遗中国,溯绘桃源。

  7月23日,我校“纸间经纬”暑期社会实践队为探寻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道路,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国情,结合专业知识推广永春纸织画,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探究其创新可能性,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广东省东莞市博物馆、香港文物探知馆、香港电影资料馆等地,开展为期20天的调研活动。

  读匠心,探非遗

  拜访纸织画传承人,是了解永春纸织历史及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纸织画传承人对永春纸织画的了解最为全面,也最为深切。我们通过采访传承人,倾听他们和纸织画的故事,才能更清楚的认识纸织画”实践队队长洪嘉一提到。因此,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展开实践活动,先后拜访了周文虎、周梅森、林志恩三位纸织画传承人。

  “绘画是最难的一关,精髓在于耐心,肯吃苦。”永春纸织画国家工艺大师周文虎老先生向实践队介绍纸织画制作时提及。纸织画的制作分为四个步骤,“绘画,裁剪,编织,裱褙”缺一不可,”周文虎老先生说,“可不要小看了每一个步骤,绘画注重比例光线立体感,遵循规律,重工彩,浓淡分清楚。裁剪需要苦练,有耐心。编织受气候影响大,雾天、气候干燥都不能编制,裱褙是中国传统的裱褙。”

  “森林的春天源于每棵树的绿意,艺术的璀璨来自每个艺人的探索。”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梅森向实践队介绍到,在传承纸织画这一工艺美术的道路上,坚守与责任感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周梅森大师告诉实践队,他发明了纸织绣这一新画种,以纸为绣,以绣代画,既保持了传统的永春纸织画特点,又融入新元素。  

  除此之外,实践队拜访了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老先生。交流中,林志恩老先生告诉实践队,“要走出思维局限,推陈出新,一定要将纸织画传承下去。”林志恩老先生将纸织画与现代工艺品结合,首创双面绣,经常走访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年大学等,深入课堂,深入校园,传播纸织画技艺。

  试穿一针一线,实悟工匠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探究如何将专业知识与纸织画相结合,实践队来的永春县真武画室观摩学习纸织画的制作

  林志恩老先生热情地向实践队介绍讲解道:“纸织画的绘画是艺术,是纯粹的手工技巧。而所谓的艺术技巧,就是将艺术内容恰切、充分地表现出来,一种便于让观赏者所接受的方式,不能离开艺术认识的内容而独立存在。一般人认为纸织画的艺术价值在于“编织”,可林志恩老先生认为,画才是根本,重纸轻画是误区。由此可见,对于纸织画来说,虽其名曰“纸织”,但制作人绘画功底也不能差。裁切需要手足并用,以足踩住直尺,一手定尺,一手持刀进行裁切。对于经验老道的人来说,纸条的平行全靠眼力,但即使在熟练,依旧难免会出现纸条宽窄不一的情况。第三步是编织,织机和织布机大同小异,依画作大小不同,选择的织机不同。织法的核心在于分出经纬,即分经线。绘画需要功底,而编织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如今艺人,在裁切编织一体机的研发上也有所进步。“三分书画七分表”,最后一步,便是纸织画的裱褙了。对于纸织画的裱褙,其方式与一般书画的裱褙相同。

  简单的口头教学后,团队初步了解了纸织画的制作流程。随后,林志恩老先生简单地为实践队的同学们演示了如何编织纸织画。一提、一穿、一拉、一打,纸条在林志恩老先生的熟练的动作中,听话地穿过被裁切后的画间。在编制的过程中,他着重提到了一些我们所需要注意的步骤,只要一点疏忽,就无法成功地完成纸织画的制作。演示完毕后,林志恩老先生队员们尝试自己动手,来学习编这一步骤。

  实践队的队员徐铮煌表示,纸织画真的是一个很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东西,在不经意间,就很容易造成错误。“带着纸条穿梭在经线间考验的是耐心,一不注意便会穿错,而在发现错误后又要重新去做,改革开放带来了众多机遇,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与守艺人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脉颂中华

  为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的认识度及推广可能性的调查,实践队采用采访及问卷的方式调研。问卷调查实收有效数据1180份。

  据不完全统计,在填写问卷的人群中有62.71%的人并不知道永春纸织画,7.63%的人十分了解永春纸织画,63.56%的人更愿意通过广告、纪录片等媒介的方式认识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数据中实践队发现,大众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织画的认识仅仅形式和表现,对于非遗传承活动接触较少

  “永春纸织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非常特别而又美丽的传统工艺,像这样独特的艺术品本应广为人知。在调研活动中被采访人对永春纸织画也仅是一知半解,我希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推广永春纸织画,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增添新形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自愿加入到保护及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实践队队长洪嘉一告诉记者

  互联网+非遗,探索可行推广方式

  为寻找永春纸织画可行的推广方式,除了参观永春县博物馆外,纸间经纬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还被走访各地博物馆,学习不同馆内的宣传方式,寻找非遗文化的踪迹。

  走访了泉州市博物馆、石狮市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广东省东莞市博物馆、香港文物探知馆、香港电影资料馆......十余个多元化博物馆,总结出其博物馆二十余种相似,五种较为特别的宣传方式,给于了实践队的同学们非常大的启发。纸间经纬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设计了H5、微信小游戏、制作微视频以及运营纸织画微信公众号,拓宽渠道,使更多的人更形象生动地认识永春纸织画,并加入到弘扬非遗文化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