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资讯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解码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

撰稿:学工部 郑文钰   摄影:学工部宣传中心 陈金碧   编辑:张倩瑜   发布时间:2019-10-29  浏览量:298

10月27日下午,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系列科普讲座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专场,在我校公共教学楼一号楼多功能厅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副院长刘暾东主持,院长助理姚祖婵及我校、厦门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400余名师生代表到场聆听讲座。


 


“对地观测的历史不长,不到60年”。郭华东院士从1962年的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讲起。他介绍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0年以太阳系观测为主,对地观测为辅;1970-1980年星载光学传感器促进了海洋领域的卫星观测;1980-1990年传感器分辨率提升,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继续改进,微波遥感观测卫星逐渐增多;1990年至今对地观测技术飞速发展。”随后,郭院士通过北京大兴机场空间观测动图等生动素材,详细介绍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他告诉同学们,中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遥感卫星地面站发展目前已处在世界的前列。



随后,郭院士举“基于空间技术的数字丝路计划、空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两个例子,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作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阐释,让同学们认识到空间技术在美丽中国建设,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对空间对地观测的新方向——月基对地观测的能力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耐心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可能的应用方向,鼓励同学们未来进入相关的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最后设置了提问环节,大、中、小学生各派一个代表向郭院士提问,“参加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有多少个国家”、“人类发射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会不会对宇宙造成影响”、“成为一名地球大数据分析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问题,郭院士都一一解答。



刘暾东院长说,今天讲座无论从高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能聆听郭院士的讲座很荣幸、很受教、很感动;相信院士的报告将会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理念及科学思维,所传达的航天精神必将成为同学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源动力,希望同学们未来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和力量。


据悉,10月25-28日在厦门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大会期间通过开展空间科学高峰论坛、专家访谈、科普讲座、主题音乐会等形式,探讨空间科学在航天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弘扬航天精神与传统、普及科学知识,助力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大会还邀请了6位参会专家到厦门市的重点大、中、小学开展科普主题讲座,分享空天事业发展成果,本场讲座就是科普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