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男儿誓报国,甘洒热血写春秋——甘正伦
撰稿: 摄影: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8-22 浏览量:498
人物名片:
甘正伦,安徽马鞍山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2011年7月24日,刚年满18岁的甘正伦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2012年,他在马鞍山展览馆献血屋报名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他累计献血9次3600ml。
2021年8月4日13时20分,历时约5小时,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67毫升,成为马鞍山现役军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2021年度马鞍山工作站第13位捐献者)。
殷殷血流,爱洒人间,甘正伦始终用着自己的方式拓宽人生的价值。他的奉献精神感染着许许多多的人,也温暖着这个世界。
特殊的八一节——勇敢捐献造血干细胞
对于甘正伦来说,2021年的八一节日稍微有些特殊。从7月28日开始,甘正伦离开部队驻地,在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入院,前后从准备到抽血共花费五天,为红十字会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在干细胞采集当天完成后,立即有人员将造血干细胞送至河北石家庄患者所在的医院,这一配型的成功细胞,将在患者体内生根、造血,并帮助其从病痛走入鲜妍明媚的健康世界。
在医院住院准备捐献的期间,甘正伦与许多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同吃同住,看着那些瘦骨嶙峋的患者因化疗而痛苦挣扎,目睹了他们的发病过程,甚至有时候听闻本该在学校度过学习时光的孩子们的哭泣,甘正伦的心感同身受地揪了起来。
众所周知,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一个健康人的小小举措,足以改变一位血液病人的一生。当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甘正伦脑海中第一时间想的是救人,他时刻牢记,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说,“自己的血细胞能挽救他人生命,这是很有使命感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受捐者的具体信息,但甘正伦仍然在心底默默为那位患者祈福,“我希望自己的善举可以挽救一条生命,甚至拯救一个家庭。”
十年如一日——那些献血的日子
甘正伦一直记得2011年的那个七月,当时的他刚满18岁,正在享受着结束少年时代、踏入青年的第一个暑假。虽然返程的南京车站一如既往人流如织,但那一天的车站好像有些特殊的不一样——车站中的新闻显示屏滚动播放着7.23温州动车事故,多台献血车停放着,号召市民踊跃鲜血支援伤员。甘正伦二话不说,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就进入了献血的人流,直到听到抽血的护士对他说“动车上有不少人受伤急需用血,献血是帮大忙了”的时候,甘正伦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血液可以拯救他人的生命。
彼时的甘正伦不会预料到,这一次意料之外的献血,那一位已经模糊了长相与声音的护士的话,从此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也拉开了一场“壮志学子酬报国,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美好诗篇。
从那天开始,甘正伦每年都义无反顾地踏上献血之路,十年岁月,汇聚成了一本本献血证、一袋袋充斥了善意的热血和累计10年9次献血的3600ml。大学时代的甘正伦不仅仅以身作则,还多次发动室友、朋友去献血。当被问起献血的回报时,他也总是腼腆地笑笑,他说,“我献血完全没有多想,回报什么都不重要,就想着献血能帮助需要的人就去了。”
绿营照耀我心——圆梦军旅无悔青春
2014年的上半年,甘正伦和所有的大四毕业生一样,在自己找好的工作单位实习。当时的证券公司为他提供了优厚的转正待遇,但为了圆内心深处的那一颗迷彩梦,也为了弥补高考后未能进入军校深造的遗憾,甘正伦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在学校负责征兵工作的老师帮助下,他于同年顺利入伍。
“刚进入部队的时候,部队的生活和我想象中有很大的差距。”回忆起初入绿营的自己,甘正伦总是有许多甜苦交织的回忆。部队严格的纪律、准时的作息、高强度的训练,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是莫大的考验。但甘正伦以强大的意志力和集体荣誉感支撑,顺利通过了一项项考核,和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两年义务兵后,他又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如今已经顺利毕业。
回头看来,当初自己的一个决定就好像种下了一棵梦想的种子,如今已繁花似锦。由于被党情军史所感动着,甘正伦于2016年8月的军旅生涯中入了党,在日常生活中争做一名合格士兵、一名合格党员。
采访的最后,甘正伦向“嘉园”的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箴言:
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可以试着参军入伍两年,锻炼自己。不仅可以享受到部队的优惠政策,更能感受到个人的锻炼、成熟和成长。
另外,要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在“嘉”读书是我人生最快乐的四年,我也会时常怀念在学校的时光。首先是,学会珍惜时间和机会,珍惜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在你们毕业走向社会时会有深刻的体会。二是,学好专业知识,这会让你毕业时更有竞争力。三是,学会更好的和同学相处,尊师重道,因为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都避免不了和人打交道。最后,祝福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心!祝福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