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动态 | 林常青老师为马研班同学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授课
撰稿:读书社(第六期马研班)彭林果 摄影:读书社(第六期马研班)朱凯烨、林杰 编辑:读书社(第六期马研班)朱凯烨、张康洛 指导老师:孟靖岳 发布时间:2024-05-20 浏览量:17
2024年5月12日上午,在经管大楼102教室,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第六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开展第三次集中理论学习。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林常青老师为全体学员作《时空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体系逻辑的自主建构与存在样态的自觉转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授课。
林老师围绕“社会主义萌芽、唯物史观的生成与发展、科学世界观问世与公开、社会革命的道路及设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奥秘的揭示、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等六个维度,从原著出发,聚焦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引导学员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理解。
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历史发展规律和财产关系的重要性。黑格尔学派的辩论推动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对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本学”原理促使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提出了唯物史观,强调了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林老师解释到,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总结,可以得出社会秩序的根本,即等级地位决定思想行动、物质利益主导社会秩序、客观关系支配人的行为这三点。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马克思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为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在20世纪末,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马克思主义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和创新。
专题授课后,马研班各小组结合课堂所学,围绕“当前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根源是什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去解释并解决?”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它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